看到對中央經濟會議鋪天蓋地的解讀和點評,都非常正面,足見這次會議給明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,且切合實際,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評。其中,有一個頗為主流的解讀是今后中國經濟要改變脫實向虛的不正?,F象,實現脫虛向實。我覺得問題似乎沒有那么簡單,對此提些不同看法?! 膶崢I層面看經濟脫實向虛現象 從理論上講,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,如果經營成本上升,則盈利就得下降。統計數據表明,2007年以來中國低收入群體的薪資增幅要高于中高收入群體,這表明勞動力成本呈上升趨勢,一方面是因為農業轉移人口數量的減少就達到114%,若加上民企的負債規模,中國企業的總體杠桿率水平是美國的兩倍左右,應該是全球最高了。按中財辦楊偉民副主任的說法,每年的利息支出就要超過4萬億,相當于2015年中國的GDP增量部分?! ∧敲?,有什么辦法來降低企業債務水平呢?現在提到的辦法之一是債轉股,但國企86.5萬億債務中,究竟能轉出去多少呢?此外,還要考慮到債務的增長迄今仍超過兩位數。這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,我的初步結論是今后企業的杠桿率水平還會繼續上升,不過,上升的幅度會有所下降?! ∵@也說明,只要經濟增速仍在回落,實體企業的盈利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觀,那么,投資實業的意愿也難有提升空間,脫實向虛的基本趨向很難改變?! 〉胤秸畬用婵疵搶嵪蛱摤F象 從今年前三季度GDP初步核算結果來看,金融業的增加值要占GDP總量的8.8%,而美國不足7%,日本只有5%。這也是中央政府對脫實向虛的擔憂所在,如銀行的利潤總額要占到所有上市公司利潤額的50%以上,還不包括其他金融企業的利潤。既然金融的占比如此之高,金融資產的泡沫如此明顯,為何不去抑制金融的發展呢? 從地方政府的行為看,不僅不去抑制金融業的發展,還制定多種優惠政策來引進金融企業,通過給地給樓、退稅、給戶口等手段競相吸引金融企業落地,這顯然不像是脫虛向實的做法。這些年來,我國號稱要建成國際、國內金融中心或中部、西部金融中心的城市數不勝數,且城市內的各區也要競相發展金融,這或與中央對地方政府的考核有關,因為金融業來錢快,不僅可以拉動當地的GDP,而且還能增加稅收,何況發展金融業還有利于節能減排指標的完成?! ∵@些年來,凡是稅收增長快的城市,絕大多數靠金融和房地產,如上海的GDP增速與全國同步,但財政收入增長大約是全國的四倍左右。既然要考核地方政府在穩增長方面的政績,地方政府勢必會想盡各種辦法來增加GDP,金融業相對不受氣候和地理環境的限制(盡管金融業很具有地域性),且地方政府投入不大,這也是各地競相要建金融中心的原因?! 娜珖鴮用婵?,這兩年來證券與房地產交易都非?;钴S,去年股票加杠桿,導致中國股市的交易量約占全球的三分之一;今年買房加杠桿,居民新增房貸規模幾乎是去年的兩倍。股市和樓市不僅交易異?;钴S,泡沫化程度也很高,早在2014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提出高杠桿、泡沫化現象,如今兩年過去,泡沫化程度更高了。既然如此,為何不能像美國等發達國家一樣推出資本利得稅和房產稅呢? 80年代末的時候,臺灣的股票交易異?;钴S,一天的最高成交量記錄為76億美元,是當時紐約交易所和東京交易所交易量的總和,1988年臺灣當局試圖推出資本利得稅,導致股市暴跌,資產泡沫破滅,之后只得取消征稅計劃。如今,臺灣的資本利得稅還是推出了,交易就變得很清淡,當地券商苦不堪言?! 《袊斍盁o論準備推任何一項改革,都必須守住穩增長和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這兩條底線,按本人愚見,這也是穩中求進的內涵。如果資本利得稅和房產稅的推出不會導致股價和房價的懸崖式下跌,那就早應該推出了,但誰也不敢保證不出問題。但經濟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,不像物理或化學問題,可以通過實驗室來解決。資本利得稅和房產稅越是不敢出臺,資產泡沫就越大,脫實向虛的趨勢就越難逆轉?! 慕鹑趯用婵唇洕搶嵪蛱摤F象 1996年中國的M2規模才7.5萬億左右,股市的規模也很小,即便股市換手率全球第一,對國內外經濟的影響都不大。但如今M2達到153萬億,是20年前的20倍,股票總市值也成為全球第二,但實體經濟的增幅并沒有那么大,這是導致貨幣泛濫的根本原因?! ∝泿欧簽E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,中國政府部門和企業部門對銀行的負債,對應的是銀行的資產,但銀行的資產又對應著對儲戶的負債,簡言之,總負債越大,總資產也越大,理財和資產管理的需求也越大。政府和企業除了對銀行負債外,還通過發債的方式對全社會負債,當前債券余額已經超過62萬億,估計全社會的總負債占GDP比重大約在250-270%之間,故資產證券化的需求也很大?! χ袊木用癫块T而言,估計有理財需求的資產也超過100萬億,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銀行儲蓄,今后居民部門還需要改變資產配置的結構,即要減少房地產的配置比例,增加金融資產的配置比例,尤其是海外金融資產配置過低、權益類資產配置過低,這與中國作為貨幣規模第一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,同時也意味著金融產品的發展空間還很大,實物產品的產能過剩,虛擬產品的供給不足?! ≡诜€增長的既定條件約束下,估計今后幾年M2的增速和信貸增速仍需維持在10%以上,也就是實體經濟的規模擴張要遠低于虛擬經濟,因為實體經濟的繁榮要靠需求來推動,目前是供給過剩。盡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改善供給,但由于貨幣的超發并沒有給中低收入群體帶來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,故總需求不足將是一個長期問題。M2的增長部分大多落到了高收入群體中,這也是脫實向虛趨勢難以改變的主要邏輯,即貨幣泛濫不僅帶來“虛”的需求大增、供給不足,而且還導致“實”的需求不足而供給過剩?! 】傊?,如果不來一場類似美國次貸危機那樣的去杠桿、擠泡沫風暴,中國經濟脫實向虛的現象恐怕仍將延續下去,盡管我真心希望中國在今后幾年可以通過改革來逐步化解金融風險,讓資產泡沫漸漸消退。
李迅雷:三大層面解析 中國經濟將脫虛向實嗎
特別聲明:文章內容僅供參考,不造成任何投資建議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
網站首頁 - 國內 - 國際 - 產業 - 宏觀 - 公司 - 體育 - 評論 - 人物 - 投資理財
本站不良內容舉報聯系客服QQ:873348527 官方微信:yixuzhen99 服務熱線:yixuzhen99
未經本站書面特別授權,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
Copyright © 2002-2022 財經資訊網 版權所有